故事簡單精巧,圍繞北京財政所的幾名科員及家眷展開。描述民國時期小官僚的日常,溫和地諷刺了他們對生活的敷衍。
《離婚》看似雞毛蒜皮,卻能引起當代人的強烈共鳴。除了永恒的“尋求理解,渴望擺脫庸俗”外,讀者還能看到:辦公室斗爭、社恐、干涉隱私 、渣男、啃老、二奶、夫妻矛盾、兒童教育、男女平等、地域歧視等等議題。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從那時候到現在似乎沒有什么本質的變化,敷衍、麻木、軟弱、市儈……依然在維持著怪異的社會,而堅持對道德與審美的信仰,守住良知,便可成為戰勝平庸之惡的勇者。
人們了解老舍總是通過《四世同堂》《駱駝祥子》等“廟堂之上”的作品,而對脫離宏大敘事的《離婚》有所忽視。但老舍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離婚》是自己最滿意的作品。他自己說:
“自這部小說起,我建立了自己的文字風格…我在《離婚》中所用的語言是第一個,也可能是最好的,文字簡潔清新的典范。”
“我立意要它幽默,可是我這回把幽默看住了”。
四十年代初,老舍在云南龍泉鎮要求北平研究院歷史研究所的學生選舉他的最佳作品,大家一致投《駱駝祥子》的票,老舍卻說:“非也,我喜歡《離婚》。”
架藏二酉圖書潤·室積三都翰墨香